全國兩會期間,重慶大學的3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王樹新,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協主席潘復生,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大學教授鐘代笛,以及部分校友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引才育才、畢業生就業等熱點主題積極建言獻策,一起來聽聽,兩會上的重大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
光明日報
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重慶大學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為己任,充分發揮智力密集、學科交叉、資源聚合的綜合優勢,勇當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排頭兵。”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代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王樹新代表介紹,重慶大學全面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構建“學科—平臺—人才—產業”全鏈條生態,努力在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
學科專業布局是高校服務發展的第一落點。王樹新代表說,面對重慶市區域支柱產業轉型升級與未來產業培育需求,重慶大學堅持“超前謀劃、動態調整、交叉融合”原則,主動將學科建設與重慶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深度融合,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布局學科方向,優先增設智能制造等本科專業11個,加快“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等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布局,工程學成為西南地區首個進入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全球前萬分之一的學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重慶大學深度融入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超前布局建設高端創新平臺,提速建設超瞬態大科學裝置,高標準建成重慶大學科學中心,持續構建環重慶大學創新生態圈。”王樹新代表說,學校與30多家頭部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大飛機研究院、智能裝備研究院等多個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協同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高校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王樹新代表介紹,重慶大學持續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推進本碩博貫通培養。系統推進工程教育改革,構建“專業教育,跨界實踐”“知行交替,循環遞進”“理工交叉,本研貫通”“學科交叉,項目驅動”四種新工科教育培養模式,為加快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了“重大經驗”。
“高校必須打破‘圍墻思維’,以開放合作賦能區域發展。”王樹新代表介紹,重慶大學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大學科技合作聯盟,聯合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組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聯合長江經濟帶沿江11省市高校組建“長江教育創新帶”,堅持以開放協同深化區域聯動。
經濟日報
守正創新蓄勢奮進
“‘守正創新、先立后破’是黨和國家對改革規律的深刻把握。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深刻把握‘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系統謀劃‘先立’和‘后破’的承接順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表示,高校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要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守正”方向,把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作為“創新”目標,以“立”為引領加快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變革,以“破”為動力重塑原有機制釋放科研活力,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近年來,重慶大學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對新時代問卷,高校應繼續守正創新勇擔使命,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支撐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王樹新代表表示,接下來要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協同高效的科研管理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集中優勢力量開展有組織科研,助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同時,營造創新型人才培養氛圍,完善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從而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協主席、重慶大學教授潘復生
光明日報
綠色發展底色厚植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我長期從事鎂電池、鎂基固態儲氫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話題十分關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可以說,“加緊”“協同”“全面”一起構成了當前把握和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三個關鍵詞。這一點,我在調研中也深有體會。在過去的一年,我看到綠色發展理念得到更多行業、更多人的重視與支持,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更加完善。無論是生產方式、產業結構還是生活方式都在向綠色化發展。比如,春節期間新一輪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不僅拉動了市場消費,還引導了生活的綠色化升級。
綠色發展的核心是低碳化,低碳化的核心是能源轉型,目前能源轉型遇到的最大瓶頸是儲能。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大幅度增長,已經超過了煤電,但風電光電波動性比較大,氫能的運輸與儲存安全性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因此儲能技術的突破對于能源轉型至關重要。我們團隊正在研發的鎂電池和鎂基固態儲氫材料就是致力于儲能安全問題的解決。我們在這兩個方向都集中了一大批科研力量,已取得一批世界級原創性成果,力爭2到5年內能夠實現產業化。
原創性的科技創新正在不斷涌現,建議相關科技政策的制定應有更多容錯空間,能夠進一步激發創新主體的創造性。
光明日報
重慶代表團:多措并舉促科創
據了解,重慶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數智科技等4大科創高地,發展人工智能等16個重要戰略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潘復生代表對此有著切身感受,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重慶實施科學寬松的科技管理政策,不斷完善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機制,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更加優化,科技人員有更多時間從事科技攻關。
重慶日報
重慶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
袁家軍胡衡華等回答記者提問 王炯張軒參加
當前,重慶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光明日報記者向潘復生代表詢問他的切身感受以及如何參與其中。潘復生說,我和團隊投身重慶科技創新的火熱實踐,感受到重慶科技創新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綜合實力更加強勁、賦能產業發展更加有力、科創生態更加優化。這些可感可及的進步,讓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近年來,我和團隊積極推動以部市合作等方式支持重慶科技創新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大力開展新材料瓶頸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更好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扎實推進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爭取一批國家級平臺在渝落地;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面向未來,我將切實履職盡責,推動重慶科技創新更好服務全國、走向世界。
華龍網
兩會直擊丨三行“新”詩寫重慶
“重慶科技創新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綜合實力更加強勁,賦能創業發展更加有利,生態環境更加優化。”在答記者問環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協主席潘復生,談及科技創新慷慨激昂。“重慶科技創新定位是立足重慶、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走向世界。中國的重慶,一定能為服務中國貢獻重大作用;世界的重慶,一定會在世界的進程中產生重大影響!”
澎湃新聞
代表之聲|潘復生院士:
“科創沙盒”破科技與產業“兩張皮”之困
“‘科技創新監管沙盒’是‘監管沙盒’的拓展,有望成為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提升我國創新活力、加速重大技術瓶頸的試驗田和突破口。”2025年全國兩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協主席、重慶大學教授潘復生分享了他帶來的《關于在科技創新領域試行“科技創新沙盒”的建議》。
關于在科技創新領域試行“科技創新沙盒”的建議是基于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來的——我國科技論文數和專利數均處于世界第一位,成績顯著。然而,論文專利增長速度和產業發展質量并不相稱,大量產業技術瓶頸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創造寬松的科技創新制度環境亟待加大力度,推進突破性科技管理制度創新迫在眉睫。
潘復生提到,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創新,是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生產力體現的重大突破。要真正實現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必須破除科技創新中的制度性障礙。科技創新具有典型的不確定性特征,用行政方法管理科技或用工程管理方法管理科技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極為不利。我國科技領域依然存在著制度過多、過雜、過僵化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創新活力和創新發展。科研人員在項目申報、經費使用、項目檢查、成果轉化等方面面臨多重制度束縛和監管,大量精力耗費在應對制度要求上,難以專注于創新活動。這種制度困境不僅降低了創新效率,還挫傷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進一步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破除創新障礙,已成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任務。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大學教授鐘代笛
光明日報
“西部現代化,人才是關鍵資源”
怎樣做好西部人才“引育用留”大文章?重慶大學教授鐘代笛代表介紹了一次產才融合的生動實踐。
“我們在重慶市沙坪壩區的調研中發現,近年來這里匯聚的青年人才大幅增加,主要是區里做好了這三點:求合作、搭平臺、搞服務。”鐘代笛介紹,沙坪壩區盤活轄區高校資源,與校方達成6項合作機制、設立10余個創新平臺,還以“校門對廠門”的方式促進技術交流與成果轉化,將居住、教育、醫療等“軟服務”落在實處,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期待西部成為引才聚才的‘強磁場’,在人才的加持下,以更穩更快的步伐奔向現代化!”鐘代笛對西部更加美好的明天充滿期待。
重慶日報
履職這一年|全國人大代表鐘代笛:
打通青年就業中的痛點堵點
“傳統專業重組或被淘汰,新興專業涌現已成為常態。”鐘代笛說,部分用人單位仍沿用舊版目錄,導致“生物與醫藥”專碩對不上“生物醫學工程”崗位,“智能建造”畢業生進不了“土木工程”招聘通道。“刻舟求劍要不得。希望相關部門持續更新高校目錄,為應屆畢業生提供更優質準確的就業機會。”鐘代笛說。
對此,鐘代笛提出建議:建立跨部門聯動,加強專業目錄發布后的宣貫工作,讓人社系統的招聘目錄與教育系統的專業目錄協調對應;公開發布官方的解釋說明,協助用人單位了解新舊專業的相關信息;在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的報名材料初審階段避免一刀切。“讓每個畢業證上的新專業名稱,都變成通向未來的通行證。”
華龍網
履職一年間丨全國人大代表鐘代笛:
持續關注教育文化事業
讓更多人聽見重慶“聲音”
今年,鐘代笛將重點關注科研項目管理、畢業生就業、高校實驗室安全等相關內容,積極建言獻策。比如,建議在對科研資源加大投入的同時,相應保障對實驗室安全設施的投入,兼顧發展與安全;建議在持續更新高校專業目錄的同時,全面加強宣傳貫徹工作,讓用人單位及時了解最新的專業設置情況,并在招聘環節正確使用專業目錄遴選人才,讓畢業生找到“門當戶對”的工作,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作為一名來自教育界的代表,未來,我將持續關注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在代表履職和崗位盡職上,積極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提質發聲,讓更多人聽見重慶‘聲音’,爭取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鐘代笛說。
兩會中也有不少重慶大學校友的身影,
他們作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和資深從業者,
積極建言獻策。
以下選錄了部分校友代表在兩會期間的建議——
重慶大學校友、四川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主委楊丹
新華社、中國青年報
楊丹委員建議要立足國家戰略和科技發展需求,完善高校學科調整機制,擴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加大力度設置前沿交叉學科,通過不同學科領域知識、方法和思維的交流碰撞,跳出傳統學科框架束縛,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成長。
重慶大學校友、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浙江電力董事長陳安偉
中國電力報
陳安偉委員提交了“進一步規范住宅小區供配電工程建設管理 助力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建議。建議探索建立建設方質量問題終生追究等機制;實施住宅小區供配電工程資金集中管理;健全高標準的技術保障、市場保障機制。
重慶大學校友、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
中國新聞網
趙祥模代表:緊扣人才培養 助力智能交通發展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的關鍵節點,作為教育工作者和人大代表,趙祥模表示,期待兩會能進一步凸顯教育“國之大計”的戰略地位,通過政策牽引推動高校成為人才泵、創新源、社會服務樞紐。同時,讓教育一線實踐中的真實痛點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設計,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重慶大學校友、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
華龍網
風從巴渝來丨全國人大代表朱華榮: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重慶大有作為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作為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之一,正成為推動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憑借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專業化人才優勢,重慶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展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未來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表示。
在朱華榮看來,過去的傳統汽車只是一個運載工具,進入新時代,高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整個汽車產業的轉變。從產品屬性看,汽車正在向多功能平臺產品轉變。未來汽車正演變為具有多功能屬性的可進化智能汽車機器人,將擁有類人架構、人類智慧和超人能力,形態可變、功能可變、軟件可變,真正成為用戶的工作幫手、生活助手、掙錢能手和情感伴侶。
來源:宣傳部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