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重慶大學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再次為高校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雙一流”建設高校理應站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最前列,勇當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排頭兵。重慶大學將進一步增強“國家隊”意識,勇擔“國家隊”使命,發揮“國家隊”作用,系統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縱深推進科研組織模式和創新范式變革,著力打造以重慶大學科學中心、超瞬態大科學裝置等為核心的高能級創新平臺集群,創新“頭部企業+研發平臺+學科團隊”產學研協同機制,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不斷提升服務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同時,完善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推動學科融合發展,加快“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生物建造等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布局,持續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建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國家儲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用高質量教育支撐高水平科技自主創新和高素質人才自主培養,努力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重大”力量。
重慶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王時龍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深刻闡釋了教育在強國建設中的戰略使命,為新時代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將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立足學科特色,錨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塑造高質量育人體系,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拓展高水平開放辦學格局,提升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切實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轉化為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發揮黨外知識分子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立足專業、發揮專長,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積極資政建言,廣泛凝聚共識,為助力學校發展和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民建中央委員、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市政協常委,沙坪壩區人大代表,重慶大學計劃財務處處長、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辛清泉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高校管理工作者與社科研究者,我深刻感受到講話中蘊含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既要立足本職強化服務保障,更要以創新思維破解發展難題。結合崗位實際,將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一是優化資源配置機制,統籌教育經費支持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構建支撐大學高質量發展的財經保障體系;二是深化社科研究改革,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推動校企地聯合建設高端智庫,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三是聚力打造高水平學術期刊方陣,為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貢獻“重大”力量。
重慶市政協常委、無黨派人士、重慶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孫寬教授表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中的時代重任,更堅定了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理想信念。我們將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學科特色與區域發展需求,深化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布局,推動創新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在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等領域積極探索實踐,以更高站位謀劃教育發展,以更實舉措提升育人質效,切實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轉化為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2022級明月科創實驗班本科生羅亞琪表示:作為未來的科創工作者,我深切體會到科技創新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力量,這也激勵著我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積極投身科創領域,為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添磚加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用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兩會期間,廣大師生員工持續通過線上線下各種方式積極關注兩會動態,掀起學習熱潮。
國家級教學名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正良教授表示: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對我們國家過去一年在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進步感到自豪,尤其是看到國家在科技創新、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投入和成果時,更加堅定了對國家未來發展的信心。高校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國家未來建設者的培養者。這種責任感會激勵廣大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更加努力,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重慶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國家大學科技園辦公室主任陳結表示:技術轉移研究院將繼續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托重慶大學“123成果轉化”模式,持續強化“制度”“服務”“創新”三大氛圍,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優勢和創新資源,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實施“權益讓渡”“權益約定”等賦權改革,積極落實國家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政策。同時,還將不斷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新機制,開展概念驗證,推廣專利開放許可,盤活存量專利,打造重大科創文化品牌,將學校的創新勢能轉化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重慶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周輝表示:藥學學科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作為藥學人,要把握藥學教育使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著力優化學科布局,推進“實驗室-企業-醫院”協同育人。學院將深入系統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和學校有關部署,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關鍵任務,認真研究思考兩會提出的新要求、新賽道、新目標、新行動、新使命,錨定“培養創新藥學人才、產出標志性成果、服務人民健康”目標,為建設教育強國和“百年新重大”貢獻藥學力量。
民盟沙坪壩區委會副主委、重大委員會主委,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陳澤軍教授表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我們要響應國家號召,加快“雙一流”建設,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高等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匯,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重慶市政協委員,沙坪壩區知聯會副會長、重慶大學知聯會會長,無黨派人士,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楊宇振教授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系統勾勒出“需求牽引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路徑。作為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在高度關切和積極回應國家需求的同時,更需要在學科領域長期鉆研,保持學術敏感性和敏銳度,探索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學科交叉和創新,助力落實科教興國戰略。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吳昊表示:作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我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引導師生領悟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
重慶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工三支部書記、航空航天工程系龔愉副教授表示:作為重慶大學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研究的教師,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要抓住人工智能發展浪潮,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創新應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字素養、創新能力和智能時代終身學習的能力。在科研方面,要抓住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契機,開展有組織科研和技術攻關,結合重慶山地特色探索無人機復雜環境適應性技術,助力打造“立體山城”交通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航空力量。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2023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碩士研究生李偉浩表示:春潮涌動催人進,踔厲奮發正當時。全國兩會的勝利召開讓我倍感振奮。作為學生干部,我第一時間組織研究生分會成員及學生黨員開展“兩會精神學習會”。作為新時代電氣青年,我們定當以科技創新為筆,以強國夢想為卷,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征程中書寫無悔青春!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23級土木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周猛超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深知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名研究生黨員,我將以兩會精神為指引,立足專業特色,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在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領域深耕細作,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成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屬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來源:宣傳部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