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中國青年報04版推出《“2個學分”背后的“大思政”實踐育人探索》,報道今年暑期重慶大學35個學院的近200支團隊、3000余名師生圍繞理論宣講、鄉村振興、文化傳承、數字重慶等主題,奔赴新疆、西藏、貴州等24個省份,在田間地頭、社區車間書寫“大思政課”的鮮活答卷。全文如下:
重慶大學“青風渝火”社會實踐團為孩子們準備漆扇禮物。受訪者供圖
在重慶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從今年起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課外活動”,而是學生學習成長中的一門“必修課”。
今年暑期,該校35個學院的近200支團隊、3000余名師生圍繞理論宣講、鄉村振興、文化傳承、數字重慶等主題,奔赴新疆、西藏、貴州等24個省份,在田間地頭、社區車間書寫“大思政課”的鮮活答卷。
針對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與學業脫節、不接地氣等痛點問題,重慶大學以學分體系為杠桿、組織保障為骨架、成果轉化為落腳點,構建起社會實踐育人的閉環體系。
重慶大學“綠葉成長計劃”支教團成員在講解貨幣的演進歷程。受訪者供圖
學分不只在紙上
“若順利結項,團隊每人將獲得2學分,這將涵蓋思政實踐的學分要求。”重慶大學“‘援’夢新時代”實踐團學生負責人、法學院法學專業2024級碩士研究生楚山介紹說。
今年,重慶大學明確規定:學生參加“大思政”實踐教學后,提交的結項報告、調研報告經審核合格,可認定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學分。
暑假前,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團委書記徐柳動員學生參加“數智渝行,云端護‘心’”暑期社會實踐時,開誠布公地言明“可通過實踐獲得學分”這一新變化,這體現了學校、學院對社會實踐的支持和引導。
事實上,“2個學分”背后,是重慶大學一整套“大思政”實踐育人體系的逐漸成型。
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徐鯤解釋,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校團委建立常態化協同機制,在社會實踐選題挑選、經費保障、成績認定等方面統一共識,形成“選題設計-過程指導-成果總結”的全鏈條育人閉環,“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讓新時代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成為最鮮活的教材”。
重慶大學團委書記于佳佳將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校團委的攜手合作,比喻為“理論根基”與“實踐場域”的深度融合。他表示,馬克思主義學院以深厚理論積淀和專業師資,筑牢思政小課堂的根基,為實踐提供方向與深度;校團委則憑借實踐經驗,拓展社會大課堂的場域,讓理論“活”起來。
學生們關心的成績認定環節,以評估調研報告為重點。校團委會對學生參與實踐的真實性進行嚴格把關,出具實踐證明并匯總數據。接下來,負責實踐教學的教研室組建成績認定小組,按照“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標準,結合調研報告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進行綜合評定。
楚山認為,這一實踐模式有助于引導同學們用自身專業知識作出切實的志愿服務貢獻。在今年暑期“三下鄉”活動中,“‘援’夢新時代”實踐團就把普法課堂搬進了重慶市九龍坡區的社區。
“我們原本準備了關于反詐、婚姻家庭等常見法律問題的宣講,但現場有人問‘民事合同公證要不要律師蓋章才生效’,這些‘小眾’領域的需求讓我們很意外。”楚山說,于是,團隊立刻調整方向,結合社區負責人提出的“培育法律明白人”建議,在調研報告中設計了“普法微課堂+案例情景劇”的創新形式。“這2個學分,是對我們用專業知識回應群眾需求的最好肯定。”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行進邊關的思政課”社會實踐團在云南省綠春縣調研。受訪者供圖
教學不只在課堂
重慶大學“文藝輕騎兵”社會實踐團今年深入甘肅省康縣,通過支教、走訪和墻繪活動,參與鄉村地區的文明建設行動。學生們調研本上密密麻麻的筆記,記錄了課堂上難以觀察和體驗的鄉村發展場景。
“現在我才懂得‘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的真正含義。”團隊學生負責人、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專業2023級本科生平冰卉認為,學分只是個數字,真正的收獲,是意識到鄉村振興戰略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老鄉們臉上的笑容、孩子們眼里的光。
在重慶大學定點幫扶的云南省綠春縣,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凌曉明帶領學生開展“行走邊疆的思政課”,探索構建“思政教育+產業幫扶”模式。在綠春縣沁靈茶業有限公司,師生體驗了采茶制茶的過程;在綠春縣戈奎鄉蝦芭時光生態農場,師生助農直播幫賣山野好物。
這些活動強化了學生的國家認同與社會責任感,“這正是我們的初衷——讓青年在服務社會中成長,融入國家發展,成為棟梁之才。”凌曉明說。
“思政課不能只在課堂上‘紙上談兵’,必須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里‘知行合一’。”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吳興德說,思政課有理論內化、實踐外化的需要,社會實踐能通過“鄉村振興調研”“返鄉看變化”等情境化體驗,促使學生自覺內化理論并轉化為行為自覺。
他表示,客觀來說,將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納入相關考核體系,確實會增加教師工作壓力,青年教師會面臨科研、教學、實踐“三線作戰”,隨隊指導和報告修改都需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對此,學校和學院明確,允許將這類實踐教學活動納入教學工作量,幫助緩解教師壓力。
吳興德認為,通過實踐能夠收集鮮活案例反哺教學,通過田野調查可以催生跨學科研究生長點賦能科研,還能見證學生蛻變和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這能讓思政課教師從“理論講授者”轉變為“實踐協同者”,在躬身實踐中實現“實踐-教學-科研-發展”的良性互動。
離校不離組織
“社會實踐絕非零散的活動,而是在黨組織統一領導、團組織積極協同下開展的系統工程。”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馮顏利認為,這正是堅持“黨建帶團建”的核心要義,通過“有組織”的設計與推進,讓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是“大思政課”題中應有之義。
本次暑期社會實踐,重慶大學共建立10個臨時黨支部、182個臨時團支部,確保分散在各地開展社會實踐的師生,“離校不離組織”,既能順利實踐也能保障安全。
“臨時黨團支部不是‘空架子’,是實踐路上的‘主心骨’。”重慶大學團委副書記常進說,與往年常規組織形式相比,臨時黨團組織凝聚力更強、思想引領更直接、資源整合更高效。
重慶大學豐橋計劃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實踐團臨時黨支部書記舒慧肩上扛著“三大重任”:組織協調、思想引領、安全保障。團隊制定校地協同應急預案,建立“學校-實踐地”雙聯絡人機制;制定安全保障專項預案,明確保險、交通等細則;制定思想動態疏導預案,通過分享會等引導學生、化解負面情緒,“組織在,人心就穩,實踐就不會走樣”。
臨時黨團組織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組織溫暖”。“啟邦”研究生宣講團臨時團支部由不同學院學生組成。臨時團支部讓學生在集體備課和研討中實現了跨學科的優勢互補,以“移動堡壘”的形式奔赴各地中小學、社區和農村,將黨的創新理論帶到更多地方。
社會實踐也能“擲地有聲”
為了讓學生的實踐真正產生社會價值,重慶大學發布了具有重慶地方特色、能夠將高校專業學科優勢轉化的實踐選題,探索以“揭榜掛帥”等創新形式招募標桿實踐團隊。
該校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022級博士生陳錫毅帶領“江岸新經”團隊,主動接下了“三峽庫區生態經濟發展”這個課題。學校通過公開競標集結跨專業力量,由本碩博學生組成調研小組,扎進巫山鄉野。
此次社會實踐形成4萬余字的調研報告,系統梳理了重慶市紅椿鄉黨組織引領探索的生態產業模式、大塘村駐村書記推動的校地合作模式、下莊村紅色精神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等鮮活樣本,提出了脆李品牌保護、集體經濟優化方案等建議。該團隊還撰寫了內容扎實的《關于促進重慶市打造民營經濟發展高地的對策建議》。陳錫毅表示,“從課堂理論到政策建議,這種‘學以致用’的感覺很有成就感。”
“實踐成果轉化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于佳佳說,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建議被采納、項目能幫助他人,就會明白“小我”與“大我”的緊密聯系,這種成長正是將社會實踐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層價值。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文鏈接:“2個學分”背后的“大思政”實踐育人探索